改變的力量 臺灣環境教育法的10年回顧與展望
改變的力量
臺灣環境教育法的10年回顧與展望
臺灣於2010年通過「環境教育法」,並於2011年6月5日正式施行,躋身世界上少數有環境教育專法的國家,並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作為臺灣環境教育法的主管機關。環境教育法的推動藉由法制化,健全環境教育執行體系、提供穩定的財源、辦理專業認證等方式帶動全民參與,強化環境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同時邁向專業化、多元化、普及化及創新化,是我國環境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截止2021年,臺灣的環境教育法已施行滿十年,不論是民間團體、學校、個人及政府等都能夠認同,也可看到許多具有成效的實際作為。期許藉由檢視過去,朝向下一個十年大步邁進。
一、臺灣環境教育4大推動路徑
全民參與及終身學習是環境教育的重要精神,故臺灣的環境教育從學校、社會、企業、政府機關等面向,建立環境教育策略架構。
1、學校
透過學齡前及學校教育、師資培訓、創意教學等多元推廣方式推動環境教育。臺灣已經將環境教育納入學校課程的專業領域之一,在教育部公布的新課綱中也將自主學習、生活化等精神落實在環境教育的推廣工作中。例如,教育部以綠色學校夥伴網絡,作為環境教育教材、教案的分享平台。同時公亦布多種獎勵措施,且將環境教育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成為重要學習議題。此外也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提出「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New-gener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 NEED)學習藍圖,透過提升師生新世代環境教育素養,以利達成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
環保署更進而透過培訓幼兒園教師環境教育知識與技能、徵選適合親子或師生共讀之環境教育繪本、培訓繪本故事演說人員等方式,推動學齡前兒童之環境教育工作;並透過環境地圖徵選活動、環境知識競賽及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加強學生之環境覺知、知識、技能及態度,促使其重視環境,採取行動。
2、社會
在社會推動環境教育的 執行面向,包括環境節日、社區教育、環境志工等三部份。
社區是政府施政中最基礎的單位,為推動社區環境教育,環保署藉由「社區生活環境改造計畫」,推動單一社區居民自主發現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執行環境改造,深化社區環保意識,逐步推動環境教育,並透過聯合社區方式,發揮母雞(成熟之社區)帶小雞(剛起步社區)之精神,一起推動環境教育工作,後續再搭配具有教育意涵的「環保小學堂計畫」鼓勵及輔導社區人員,擔任環境教育推廣者的重要角色,讓環境教育工作由點串成線,再串成面。
而環境保護志(義)工則是在社區中推動環境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動能,環境保護志工分為環境教育志工、河川巡守志工、資源回收志工、節能減碳志工、綠色生活及消費志工、環境綠化志工、環境清掃志工等7類,目前全臺共計有3,940隊,總計193,826人,成為民間推動環境教育的重大支持力量。
另外為擴大社會大眾的參與,環保署結合國際環境節日提升推廣效果,觸及企業、社區、社群及全民參與環境教育。
3、企業
企業環境教育部分,結合社會責任、職場教育與環境管理等面向共同推展。企業社會責任(CSR)是現今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趨勢與指標,指企業除了追求利潤,必須同時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權益,「環境保護」即是企業應善盡的社會責任之一。臺灣推動「國家企業環保獎」與「國家環境教育獎」中的民營企業組徵選,鼓勵企業從環境政策、污染防治、資源節用、環境參與等面向上實踐環保,甚至走出企業,關照社區、建立夥伴關係、投入環境教育服務和行動實踐。
另外也配合環保標章商品之推動、鏈結綠色消費,共同引領社會的綠色風潮;又例如推動惜食計畫以產業鏈的角度,串聯食物里程之各行各業(包含食物生產、製作、通路、消費等), 鼓勵業者響應惜食行動,成為「惜食推廣種子店家」,型塑惜食消費模式,一同推動惜食環境教育,從源頭減少食物廢棄物。
4、政府機關
(1) 以政策建立環境教育推動準則
為執行環境教育政策,我國依據環境教育法陸續訂定國家層級的「國家環境教育綱領」及由政府機關主政的「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做為各部會的工作準則。促使各政府機關、學校在環境永續原則下推動所屬業務,並透過跨部會溝通協調及資源整合,加速環境教育普及化。全臺灣22縣市均有訂定地方層級的環境教育行動方案作為推動依據。
另外配合法規建制、組織人力培養與運用、穩健財源、專業認證、提供教育資源與資訊、裁罰、考核評鑑及輔導獎勵等方式具體執行,擴大影響力。
(2) 透過環境教育三大認證(人員、機構、設施場所) 培育人才
環境教育認證提供多元管道執行人才培訓、接受環境教育服務及實踐環保行動。環境教育人員是促進臺灣環境教育推動,達到永續發展願景的重要執行人員,而人員專業能力與素質養成更是推動環境教育的有效關鍵。
截止2021年6月底止,環保署及各部會共同推動的環境教育認證工作,目前已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共有209處、環境教育機構共有26所、環境教育人員共有11,298人(含環保署核發6,257人、教育部核發5,041人)。
(3) 建立教材與人才資料庫提供鏈結
秉持人才培育精神,辦理各類訓練課程、編制教材、建立人才資料庫、訂定補助及獎勵機制等,以廣納各界優秀人才投入環境教育工作,是我國環境教育施政重點之一。在「環境教育終身學習網」中則提供環境教育多元學習管道,會員數66萬人,2020年影片專區觀看人次達72萬人次。
(4) 獎勵與補助機制
「國家環境教育獎」是臺灣首創的國家級環境教育獎項,從政府機關、民間團體、社區、學校、民營事業到個人都可以來參加角逐、共享榮耀。而環境教育基金之各項補助計畫,鼓勵民間團體、社區、學校等積極辦理環境計畫與活動,以廣布環保知能並提供更多的環境教育學習機會。
二、全球視野 在地行動
教育的根基來自於學習,在環境教育推動的路上,除了自我成長,仍需不斷向外借鏡。藉由環境教育國際合作及夥伴關係建立,以地方行動經驗接軌國際趨勢,增進臺灣在全球的綠色軟實力。
1、全球環境教育夥伴(GEEP)
臺灣環保署、美國環保署於2014年共同推動的區域及全球環境教育專案,經過多年努力,在2019年底於臺灣成立全球環境教育夥伴亞太中心(Glob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rtnership Asia-Pacific Regional Center),負責亞太地區各國政府、產學界及非政府組織的專家合作與知識交流,將臺灣經驗推廣至亞太地區乃至全球。
2、臺美生態學校夥伴
此為臺、美兩國之環保署及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協會共同合作的永續環境教育計畫。自2014年推動至今,臺灣已有超過300所學校加入,並分別有177所學校通過銅牌,以及116所銀牌認證的學校,更有13學校獲得生態學校最高榮譽綠旗的肯定,參與臺美生態學校的學校生,更透過交流攜手合作,創造雙邊合作的機
3. 臺丹環境關懷設計競賽
The Index Award是丹麥非營利組織The Index Project所設立的國際設計大獎,主要目的是號召世界各地的人們提出改善生活的設計作品,擁有「全球設計界的諾貝爾獎」的美譽。台灣自103年起每2年會辦理1次台丹環境教育合作與環境設計大賽展覽,借鏡丹麥環境教育結合設計、創新和產業化的方式,朝向以設計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等環境永續議題。而台灣自103年起每2年也會舉辦1次「環境關懷設計競賽」,至今已辦理第4屆,參賽作品從第1屆513件,到第4屆(2021年)已增加至919件,顯示已有更多設計人,透過設計將環境教育理念融入產品中,創造更友善環境的商品。
三、未來展望
檢視環境教育法推動十年成果,政府的政策與民間力量共同推動下,臺灣公民的環境素養已逐漸提升,落實各項環境行動以朝向更友善環境的公民參與方向邁進。
1.扎根學齡前及學校環境教育
建立幼兒、孩童、青少年及大專生正確之環境保護觀念,使其成年後將環境保護化為行動,提升全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
2.精進環境教育場所能量及推動綠色旅遊
持續優先運用環境友善建設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進行學習,由環保署整合地區性環境教育場所,結合國民觀光旅遊,以點線面串聯鄰近場域,形成綠色旅遊路線,鼓勵地方政府辦理綠色旅遊體驗及學習活動。
3.企業、社區、社群及全民連結
持續強化及結合企業、民間團體、公眾人物與社群環境教育夥伴關係,結合國際環境節日提升推廣效果,以觸及企業、社區、社群及全民參與環境教育。
4.全民環保綠生活
從「旅遊」「飲食」「消費」「居家」「能源」及「辦公」等6大面向,持續在各生活層面推動身體力行環保活動,全面改善態度、習慣,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及資源有效運用。
5.環境議題連結及機關合作
依各部會所屬業務,推動綠色消費、循環經濟、自然保育、海洋教育、文化保存、惜食行動、永續發展等工作,強化培養各面向環境技能、態度及價值觀。
6.新興媒體運用
結合新興媒體觸及更多民眾,擴大宣傳效益,同時結合各部會Facebook及LINE等平臺,透過粉絲團交叉行銷,宣傳部會所掌職環境相關議題及知識。
7.國際環境友善推動與合作網絡
持續辦理環境教育研究及國際資訊蒐集合作,主動積極參與全球及亞太地區環境教育活動與會議,以瞭解國際環境教育趨勢,作為國內政策參考,促進我國於全球及亞太地區環境教育的合作網絡。
四、小結
環境教育法在2011年6月5日正式實行,希望藉由著法規促發全民關懷與瞭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進而尊重與保護環境中的生命、文化與產業,匯聚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的多元力量,維持環境生態平衡,以作為永續發展的基礎。截止2021年,臺灣的環境教育法已施行滿十週年,檢視過去成果,未來十年將持續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向下一個十年大步邁進,與國際攜手為永續世界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