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生態學校推動成果與案例
臺美生態學校推動成果與綠旗學校案例
一、計畫緣起
「國際生態學校」由環境教育基金會FEE (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發起,25年來持續吸引全球許多國家參與,目前已是全球重要的環境教育計畫之一。臺灣目前透過與美國環保署、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協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NWF)及國內外各方的合作下,建立起「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讓臺灣的學校可依循這套系統落實環境教育。
二、執行成果
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自2014年執行至今已步入第8年,目前已有超過500所學校加入,並有超過300所學校取得認證。其中綠旗學校有13所,銀牌學校有116所,銅牌學校有177所,推動以已有超過20,000位教師以及240,000位學生參與此計畫(資料截止日為2021.10.07)。
三、核心精神及推動步驟
生態學校計畫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由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及進行決策。在執行過程中,學生不只是被動學習,也會主動認識環境、採取行動,更可以進一步帶動社區、影響社區;而扮演引導角色的老師,在培養學生參與討論或共同決策的能力方面也有了參考框架。生態計畫藉由7大步驟與12項環境路徑(環境議題)所組成的。透過由學校的學生、經營者、教育人員與社區志工組成的行動團隊,整合有效的「綠色」管理,針對學校的土地、設施與課程等來執行。
四、綠旗學校案例分享
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自2014年執行至今已有13所綠旗學校,不只在正規教育系統中落實環境教育,更擴及到社區參與及具體的保育行動。以下以新北市的米倉國小及臺南的虎山實驗小學為例進行案例分享。
(一)米倉國小—用護蟹地圖關愛家鄉
位於觀音山山腳下、淡水河畔的米倉國小,全校共有19個班級,357位學生。自2014年參與台灣生態學校計畫後,以能源、消耗與廢棄物、永續食物、學校棲地等環境路徑,由學生23人組成生態行動團隊,分組進行校園生態檢核,向全校師生發表成果報告,並廚餘減量、垃圾減量、校園棲地營造、保護紅螯螳臂蟹等生態行動計畫,於2020年獲生態學校綠旗認證。
校長林愛玲表示,位於淡水河旁的學校,在鄰近馬路上時常發生陸蟹「阿紅」的車殺事件,孩子們看到都會很心疼很難過,因此2020年的世界地球日,在校內成立陸蟹保育區並設置護蟹地圖,調查整個淡水左岸阿紅經常出沒的位置跟時間,以實際行動關懷在地生態環境。
校方同時也表示,藉由生態學校計畫,學生會關心生活環境的問題並執行環境行動。會從觀察、紀錄到討論解決策略,並能積極主動監控進度,勇於表達意見,甚至會邀請同學們一起執行友善環境的各種行動。
(二)以生態小學落地生根、展望世界的虎山實驗小學
原本是台南仁德糖廠員工子弟學校的虎山實驗小學,多年前因學生數日益減少,面臨幾乎廢校命運。後因參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臺美生態學校系統,以友善環境為核心精神,營造為「生態小學,孩子的探索樂園」,讓教學活潑起來,獲得社區及家長們的認同與口碑推薦,並分別於2015、2018、2020年獲得綠旗認證。
林勇成校長表示,學校在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發展了低年級「生物多樣性~樹的種子」、中年級「永續森林~備料庫」及高年級「大地之母~蓋亞料理」等低碳、實踐友善環境的特色課程。同時整合學校內外環境,推動「友善環境」為核心精神的課程。
學校老師更以「Sustainable Forest~Campus Treasure-hunt」(永續森林-校園大尋寶)為主題將教學成果投稿到芬蘭的環境教育期刊Journal Ympäristökasvatu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成為臺灣第一所課程成果刊載於芬蘭期刊的代表學校;學校團隊並利用暑假前往歐、美地區國家,透過Eco School生態學校課程的實踐與分享,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連結的教育創新,和國際多所生態學校交流,不只創造了學校的生命力,更讓臺美生態學校的案例能與國際接軌。
五、小結
臺美生態學校在臺灣己推動八年,以學生為核心精神的推動方案,不但符合教育部公布的新課綱,也將自主學習、生活化等精神落實在環境教育的推廣工作中,更積極走入社區,與國際接軌。未來臺灣也將持續推動臺美生態學校機制,讓更多學子受惠,將環境教育的影響力紮根在學生心裡。
資料來源:臺美生態學校夥伴平台
https://ecocampus.epa.gov.tw/about/school_res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