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區全球環境教育夥伴關係中心(GEEP APRC)自豪地推動「透過師資培育促進綠色消費」這項倡議,強調教育在塑造永續生活方式中的關鍵作用,並賦權教師成為推動長期改變的重要催化者。
背景:永續教育
從氣候變遷到不永續的消費模式,環境挑戰需要立即行動。而教育正是核心,它不僅提供學習者知識,更能培養他們的動力、價值觀與行動力,去負責任地守護地球。根據泰國環境品質促進局(DEQP, 2017)的研究,有效的環境教育能激發公民養成良好習慣、積極行動,並避免在面對嚴峻生態問題時的冷漠態度。
在全球層面上,永續發展目標 SDG 4.7 提供了方向,強調到 2030 年所有學習者都必須具備推動永續發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這包括永續發展教育(ESD)、永續生活方式、人權、性別平等、和平文化以及全球公民意識。為了達成此目標,各國被呼籲將 SDG 4.7 主流化,融入國家教育政策、課程、師資培育、學生評量與監測體系。如此一來,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永續能力,也能確保教師有足夠準備來引領轉化性的教育實踐。
師資培育:推動轉變的驅動力
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價值觀與行為的典範與影響者。因此,推動綠色消費與永續發展必須從教師開始,透過課程改革、體驗式學習與專業發展來強化其能力。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2017, 2018)的框架,永續發展的核心能力包括系統思考、前瞻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與綜合問題解決。當這些能力融入師資培育時,未來的教育者便能賦權學生,讓他們成為能夠應對複雜永續挑戰的負責任公民。
永續發展教育必須採取整體性的方法,結合認知、情感與行為層面。教師、學生與社區共同成為變革的推手,創造超越課堂的永續實踐漣漪效應。
創新實踐的方法
此倡議展現了多元的創新教學策略,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
- 互動式學習工具:運用 Kahoot、Padlet、Mentimeter 等平台,提升參與度與互動性。
- 體驗式活動:如問題樹分析、工作坊、研究計畫與碳足跡評估,幫助學習者將個人行為連結到全球挑戰。
- 生態倡議:像是 Chula Zero Waste 與綠色學校計畫,示範機構如何在日常營運中實踐永續。
- 社區參與:舉辦校外參訪、社區專案,並運用以 SDGs 為核心的遊戲,提升學習者對在地與全球永續努力的認知。
- 學生主導創新:透過海報發表、學術服務與創意作品,展現年輕學習者如何具體貢獻於永續未來。
這些方法體現了轉化性教育的方向——不僅限於知識記憶,更能培養價值觀、行動力與長期行為改變。
擴大影響:超越課堂
此倡議意識到教育作為集體善的力量,並將其影響擴展至不同受眾。除了針對地方行政組織與基礎教育委員會舉辦工作坊,確保永續原則被納入政策與行政實務之外,還在朱拉隆功皇家軍事學院(CRMA)等機構開設課程,凸顯永續與綠色消費跨越產業界限,並對國家發展與社會福祉具有關鍵意義。
展望未來
師資培育不僅是邁向「綠色校園」的途徑,更是邁向「綠色社會」的重要關鍵。當教育者具備永續發展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時,我們就在投資未來的世代,讓他們能延續使命,建構公平、具韌性且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