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綠色紀念日介紹 - 國際無消費日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週五為國際無消費日,呼籲大家在這一天不要購買任何商品,希望喚起社會大眾對過度消費有所警惕,也提醒資源浪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衝擊。
無消費日起源於1992年9月,由一位加拿大的藝術家泰德·戴夫(Ted Dave)所發起,並由加拿大《廣告剋星》雜誌大力推動。1997年,無消費日改在感恩節後一天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舉辦,這天是北美地區重要的購物日之一,也可視為年末消費旺季開始的號角,特意將無消費日訂在同一天,便是為了抵制黑色星期五,以實際行動反思這瘋狂購物的行為。
在臺灣,自10月開始便是一連串的購物節,優惠的價格吸引眾人的目光,但也該給自己一些時間,認真檢視這些戰利品與購物行動,是不是真的符合需求?還是一時的衝動?在無消費日的這一天,除了整天不逛街、不消費,還可以進行斷捨離,或跟家人朋友一起出門走走、享受大自然,有些參與者還會在這天捐贈與交換物品、進行慈善活動。當然,更應該在平日生活中就提醒自己,愛物惜物,挑選更耐用、更照顧環境與勞動者的產品,或是選擇本地生產的商品,培養永續的消費習慣。久了我們或許會發現,不用買這些東西也很滿足!
註:圖片取自iStock.com網站